学院代码:12623 招生批次:本科批
教师风采

教师风采

匠心育人 潜心科研,默默无闻 久久为功——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尚昆副教授

  • 时间: 2022-10-18
  • 作者:

杨尚昆是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兼职督导,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法学博士。其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等。曾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挂职锻炼优秀个人以及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三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和省部级项目两项,主持省部级项目四项和大学联盟项目两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四项,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五项。迄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在《湖北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学术论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导科学》和《理论导刊》等核心刊物十篇,指导学生在《安徽农业科学》、《中国大学生就业》以及《高教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七篇。


S6308313.JPG


一、匠心育人,做莘莘学子的“鞭策师”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不知不觉,杨尚昆老师已在珠江学院执教十四载。多年来,杨老师秉承铸魂育人、课比天大的职业操守,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激扬着青春和梦想,挥洒着热情和汗水,点燃了一个又一个希望的火苗。他深深地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情怀和责任,要留就把最好的留给学生。”


2.jpg


谈及杨老师,袁月同学道出肺腑: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每每想起杨老师,脑海中总能浮现这句话。在课堂上,杨老师以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将难以理解的问题深入浅出一一化解;他常常鼓励同学们多思考,多发言,给同学们充分表述自我观点的空间,还创办了“青年说大讲堂”,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读书感受的平台。课堂上的杨老师是幽默风趣的人生导师,不仅传递知识,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也冒着被学生讨厌的“风险”劝诫学生切莫“白首方悔读书迟”。我印象最深的是,杨老师对我的鼓舞和督促。我觉得他应该是我的“首席鞭策师”,没有他的指点和鞭策,我难以走进985这样更高的学术殿堂深造。

苏辛彦同学说:杨尚昆老师在课堂上幽默风趣,常用更简单、更生活化、更好理解的例子来阐释课堂内容,让同学们记忆深刻。杨老师讲课时不拘泥于课本内容,他常为同学们扩展讲述课本外的革命故事,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深刻精神。同时,他还十分注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实践运用、对时事热点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课前十分钟设置了讲演新闻的环节,并在学生讲演完毕后认真点评,给出建议,这使大家受益良多。在课后,杨老师面对同学们的问题都给予耐心解答,还给我推荐了一些哲学书目,让我受益匪浅。

郑泽华同学打开了话匣子:初见杨尚昆老师是在“忆往昔光辉党史,看今朝中华青年”的学术交流会上,他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成为时代新青年。岁月洒落一地的过往,总有一人,时常牵挂着你的目光。其实,杨老师对学生的感情与父母相似,想我们好,怕我们差,恨我们不成器。痛心疾首有之,谆谆教导有之,但是因此要有什么回报,那是从来没有想过的。印象中,他是我们公认的“紧跟时代的段子手”,又像是喜爱叨叨、抽人鞭子的“广场舞大妈”,确切地说,那应该叫诲人不倦吧。

即将结束研究生学业的王林同学说:自大学毕业以来,我在省外求学已逾三年,每逢教师节时脑海仍浮现教室窗外纷扬的金桂,真想看看杨老师和同学们的经年变化啊。大二上杨老师的毛概课,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知识讲解清晰幽默,补充案例真实生动,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每节毛概课都像是一个时政小讲坛;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是上讲坛的人。老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节课轮流上讲台,结合课内理论就感兴趣的时政话题进行分享和评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用知识的机会和锻炼的舞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老师那笃定的眼神,有使人宁静的力量。他给了我很多鞭策和鼓励,这正是我不断前进的原因。

已毕业多年的黄银英同学回忆起往日的点点滴滴也颇有感慨:杨老师引领的阅读氛围,让我个人受益匪浅,我真正的阅读习惯形成是从大学开启的。大学和毕业后共10年,阅读带给我很多温暖的时刻,书本成为我的挚友,在我背包旅行的火车上旅舍里一路陪伴我。也因为阅读,参加读书会,旅行探寻书店,让我结交了不少有趣的灵魂。

二、潜心科研,做学术探究的“导航仪”

多年来,杨尚昆老师坚持教学和科研两条腿走路,致力于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并以科研育人为推手,先后创办了具有“思想感召力、学术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的师生学术共同体《珠江论坛》、《青年说大讲堂》和小型学术沙龙《聊吧》,积极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30余次,出版征文辑刊《珠江论坛》、《时评沙龙》、《抗疫青年说》等20余万字,组织学员试讲、培训、研讨等活动50余场,发展会员200余人,影响学生5000余人次,使广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学术研究等方面受益良多。

曾担任“青年说大讲堂”主席的魏秀龄同学说:有幸在杨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我们几位同学申请了一个国家级大创项目,在华珠开办了“青年说大讲堂”,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开展了多次学生学术讲座,这些经历,对于我们来说是难得可贵的成长与收获。特别感激杨尚昆老师的用心,他是一位重学术,懂教育,爱学生的好老师。

已为人师的刘晓晔同学讲道:杨老师让我看到了思想的多样性,每次听老师讲课或是私下和老师聊天,老师的话语幽默风趣,观点新颖特别,让我看到了不同的观点态度。包括后面组建“青年说大讲堂”,老师给了大家一个交流的平台,表达的舞台。可以是文字形式的分享、讨论会的发言以及演讲形式的展现,只要有兴趣、肯付出,我们就可以一起组成深入研究的团队,一起将自己的兴趣赋予学术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很开心在大学能够遇上杨老师,也很幸运能够在大学与“青年说大讲堂”结缘。生命不止,思想火焰便不会熄灭。


周颖琳同学也在信中表明心迹:虽然《珠江论坛》由于课题经费而遗憾落幕,《青年说大讲堂》和《聊吧》也因为疫情中断,但是我们在学术交流过程中获得了读书的乐趣、人生的成长以及学习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有就是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想这些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而作为特色平台的创办者和推动者,杨老师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是所有受益者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


5.jpg


十几年的实践经验使杨尚昆老师深信,科研可以倒逼和反哺教学水平的提高。一位教师在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他的知识体系将不断拓展和完善,他的洞察力将不断敏锐和深化,他的精神世界将不断丰富和升华,他对事物的认知角度也将不断呈现出独特性和创新性。而这些积累在课堂上会自然流淌,绽放异彩,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无形的思想滋养。杨老师不但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小有建树,还指导学生申报大创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他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耐心讲解论文写作,发表了《“后小康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现代化发展“四大突出问题”的破解路径》和《乡村振兴发展对策略论》等多篇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成果。

张恒同学率直坦言:在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诸多指导老师中有一位教学出色、尊重学生、经验丰富、能力卓越的好老师,那便是我的指导老师杨尚昆博士。总的感觉是,杨老师好像“导航仪”。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论文资料,制定了项目运行的可行性方案并紧跟项目进度,在我们每每面临瓶颈时总是能专业严谨地指出问题所在,然后指导我们用科学的方式应对解决。尤其是在论文的全程指导上,杨老师的耐心让我深感佩服。由于疫情影响,我们的项目未能进行深入研究,但我们在省级一级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开启了人生的首次学术之旅,还是很兴奋的。


崔演兰同学也感激道:优秀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杨老师身上充分体现了“苦行僧”般的自律,不畏惧艰难险阻,一心钻研学术。起初,我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在文字表达上显得苍白和无力,于是经常去办公室找杨老师讨教写作经验。经过反复修改、润色后,我的文章最终荣获“2019届本科毕业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称号。此外,杨老师还会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我们小组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喜获了省级三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倾心教授。

三、默默无闻,做服务社会的“贡献者”
  高等院校的功能和使命不仅是为党育才、为国育人,还要搞好科学研究、探求真理,更要发挥光热、服务社会。杨尚昆老师从学术专长出发,坚持尽己所能服务社会,曾为广东省国资委、广州及长沙高铁系统、番禺人大、广州建丰五矿稀土有限公司等单位领导干部做党建培训,主讲专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初心与使命:大国之治新模式》、《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与《初心即本心,忠贞不渝跟党走;使命即生命,爱岗敬业尽职守》等。
 
7.jpg
 
  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不只是空间场域的简单转换,更需要勇气和汗水的灌注。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和责任使杨老师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努力,与社会各界人士展开了一场场零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参与培训和打分的不少学员反映,杨老师讲课“富有感染力,功底深厚”。一个人的价值彰显,归根结底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能用自己所学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是杨老师乐此不疲、孜孜以求的事情。
 
四、久久为功,做永不懈怠的“攀登者”
  秋阳杲杲,草木萋萋。远离喧嚣的校园里,金光闪耀的运动场上,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一个个思想的精灵幻化成忙碌而又飘忽的身影……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每个人都在追寻着自己的人生。人生是一个重大且艰难的课题,是一场漫长且艰辛的“马拉松比赛”,注定了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我们可以留下的,只能是奋斗的足迹。
  有学生曾经问过杨老师一个问题,“想必谁都有自己要征服的‘珠穆朗玛峰’,但是山高路陡,我们怎样才能登顶?”杨老师沉吟片刻,笑了笑说,“可能我们这一生都难以到达山顶,但我们至少要做一个永不懈怠的攀登者!”了解杨老师的学生、同事和朋友都知道,宁静致远、久久为功是他的座右铭,保持定力、继续努力是他的口头禅。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奋斗者必坚守情怀,而攀登者更加需要毅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每个人的美好未来不能只是仰望星空的畅想,更应是脚踏实地的奋斗。从内心深处拒绝“躺平”,博览群书,久久为功,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永不懈怠的攀登者,是珠江学院万千学子要牢牢谨记的。
 
暑假考察照片照片 310.jpg
 
【青春寄语】
     一个人,
     无论博览了多少书籍、汲取了多少知识,
     实际上,
     他所翻阅的不过是一本厚厚的人类文明宝典的寥寥几页,
     他所得到的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惟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前方迷途太多,
     坚持才能洒脱。
     读书学习,
     学术交流,
     永远在路上……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锦洞路168号

邮编:510900

电话:020-87979913    传真:020-87979913 投诉咨询方式:020-87979913 邮箱:zjxybgs@scauzj.edu.cn

招生电话:020-87983820;020-87979603;020-87975122; 020-37983879;020-87976783

武装部征兵咨询电话:020-87982606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7 22:33:30